经济的德性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发布时间:2016-11-02浏览次数:557

    10月19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娟老师在青春剧场为“立人大讲堂”带来了一场题为“经济的德性”的报告,引起了同学们对经济和道德伦理的关系的热议。

    讲座由4个部分组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经济与道德的关联,细致地阐释了两者平衡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张老师以“什么是经济”的发问展开了一系列话题。所谓经济,是一种调节关系的一种规范,其本质就包含伦理道德。然后,张老师又进一步采用生动的实例描绘出当代某些企业一味追求经济而抛弃道德的现象——苏丹红的非法添加、地沟油的滥用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她也提出了经济是一群人的活动,物质之间应该追求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说到物质的人性化方面,张老师做了一个贴切的比喻——保温杯、折叠伞都是精神化的物质。物质商品的生产,不单单是高效率的产出,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其次,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也被张老师提及。共同富裕是市场经济的目的,而共同富裕不能离开道德。同时,她又举出会计在公司的行为选择和面对股灾事件时政府的行为选择的例子,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单纯追求效益的弊端。在讲座的第三个部分,张老师讲授了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西周时期的劳动观、消费观、分配观最能反应当时的“经济的德性”——其劳动观指对生产劳动的热爱;其分配观指平均分配;其消费观指酌量分配原则和食物禁忌原则。而这些与今时不称却对今世有利的观念,正是由于当时生产发展水平低下决定的。与此同时,张老师也列举出了百家争鸣的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有赏罚分明的管仲;有见利思义的孔子;有第一个提出开源节流思想的荀子;有“宝俭”“寡欲”的老子;还有“兼相爱”、以利益为重的墨子。各派别之间虽观点不一,但都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服务的。而最终官方对儒家思想的选择,也对今后几千年的中华经济、道德伦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最后一部分中,张老师又将大家拉回当今时代。吸取古人之经验,结合今事之境况,提出了为重建市场经济的道德坐标:第一,直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四种冲突即功利与道德冲突、个人与集体冲突、效率与公平冲突、代际利益冲突。第二,调适和化解道德冲突需要道德和法治的支撑。具体做法为:道德教育要给力;奖罚分明;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推动道德建设,法治与德治并举。讲座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最后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