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为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发布者:test发布时间:2011-05-08浏览次数:384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我讲三点看法。

  第一,一定要完整地、历史地、从逻辑和方法上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应当纠正三种倾向。第一种,从历史角度看,用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掐头去尾的马克思主义。掐头,就是不要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去尾,就是不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观点。经过这种掐头去尾,再加上教条化,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十分片面肤浅。第二种,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我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只记住了马克思的霹雳手段,就是只记得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专政等等霹雳手段,却丢掉了他的菩萨心肠,就是丢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的、一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丢掉了马克思的那种大慈悲,那种对人类命运的极其深切的关怀。第三种,也是我认为尤其应当纠正的,就是从理论角度来看,人们经常忽略乃至不懂得马克思理论的分析逻辑和基本的方法,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教条主义。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是从现象去探求本质,从过程去揭示规律;在叙述方法上倒过来,用本质去阐释现象,用规律去说明过程。但是,人们往往脱离马克思理论的逻辑,把马克思在抽象意义上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成是直接符合、等同于现象并可以直接在现象层面上套用的结论,而不懂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是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关系中,通过什么方式才获得什么样的表现,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方面的错误很多,也很大,集中体现为长期以来对资本主义、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教条化认识。所以,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首先要从逻辑上、方法上真正懂得马克思的理论。

  第二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不只是从政治立场、政治原则上来说的,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是逻辑地一致的。例如,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转变否定了苏联模式,但完全符合马克思理论的逻辑,其实,苏联模式离马克思主义是很远的。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商品和货币关系的消亡有其特定的前提,其中一个根本的条件是全社会的劳动量或者说总劳动时间分配在各种使用价值生产上的比例可以直接表现出来,社会已经能够直接以劳动时间作为唯一尺度来计量总劳动的分配,这样,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在客观上不存在了,因而才会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消亡。所以,反过来说,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社会经济活动就一定是市场经济。过去通过强制的集中、强制地消灭市场来搞所谓计划经济,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我们今天转向市场经济,恰恰是回到了马克思理论的基本逻辑上。再如,从所有制关系上来看,马克思讲的消灭私有制,是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前提的极少数人的私有制。马克思在所有制关系的革命方面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是恢复劳动者的财产权利,他所说的集体的、公共的所有制的本质内容是劳动者自主的财产权,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自由联合,而决不是否定个人自主财产权利的强制的集中。拿这个观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所有制关系与结构方面的变革是什么呢? 是劳动者逐步获得了自主的财产权,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并且在越来越大的范围获得了自主拥有、支配财产的权利、机会和条件。这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步骤,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又如,与此相适应,分配上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所谓按劳分配转化为按要素分配,同样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在马克思那里,按劳分配是商品货币关系消亡的一个表现、一个结果,需要同样的前提和条件。当这样的前提和条件不存在的时候,或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中合乎客观规律的、有效率的、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基本分配方式一定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说按人们作为要素所有者的贡献分配。所以,从这些最基本、最重大的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突破、所否定的,是苏联模式,是在形式上、词句上似乎与马克思的一些结论相似而实际上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的错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与马克思的基本理论高度一致,是马克思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全部条件下的逻辑展开及其科学结论,因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形成和发展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所以,今天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的时候来纪念马克思诞辰190 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60 周年,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充分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的揭示是正确的、科学的。我们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其内在矛盾而必定处在一个日益自我否定的过程之中,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叫做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同时就是对它自己的不断否定。换言之,新社会的因素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中,随着这个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地生长出来。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表现在这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中。这就告诉我们,一定不要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事情,一概都当作是资本主义的,要看到这里面不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和成分在生长、积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历史变化,特别是对它们在当代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也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变化清楚地证实了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趋势一直在起作用,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也因此得到证实。所以,我们要打开视野,不要受那些传统的教条主义理论的束缚,否则对很多问题就解释不清楚,好像马克思主义不对了、不灵了、过时了。哪有这回事! 没有过时! 种种新情况明明都在证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如果竟然看不到,只能说明我们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高度和远大目光。举个例子,对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少人解释不清楚,不是说资本主义已经是腐朽的、垂死的、行将就木的吗? 怎么还有生命力,还能不断发展呢? 说不清楚了,于是不少人就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释这个问题,说是科学技术在当代的迅猛发展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续了它的生命,使它还能继续发展。这种观点颇为流行,但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逻辑上根本不通。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它的历史作用恰恰在于摧毁落后腐朽的社会生产关系,正是由于这一点,马克思才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为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欢欣鼓舞。怎么到了当代,在我们看来,事情的性质却反过来了呢? 科学技术这种具有革命作用的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怎么反而成了维持、延续本来已经落后腐朽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保守、反动的力量了呢? 所以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其实,只要我们深入一点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思想,就会看到,当代西方国家的发展,包括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恰恰是当年马克思所研究的那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走向自我否定、日益被新社会的因素和成分所代替而产生的结果。这些发展不是越来越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正相反,它所显示的是社会主义因素正在生长、发育并越来越发生作用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前景。这样来看问题,才有助于把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置于更科学、更宽广的基础上。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作者: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总编辑)